:::

癌症病友的心理調適

分享到Facebook(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Line(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微博(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微信(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twitter(另開新視窗)  


陳宜明photo.jpg 

  宜明 醫師

  臺大醫院精神醫學部

 

 

很多癌症病友對於被診斷罹癌的那一刻都有深刻的印象。剛聽到自己得了癌症,腦袋頓時無法思考,一片空白,以致於無法聽到醫師叮嚀與交代的事情。生病後心裡很多負面的感受,除了源自於擔心疾病的預後,憂慮生活即將改變、所需承受的艱辛、治療過程要面對的病痛,也來自未知的將來與不確定性。

 

罹癌病人常出現的三種情緒:焦慮、憂鬱、和憤怒

在大眾的印象裡,癌症的治療過程艱辛而困難,因此一旦生病,三種負面的情感--焦慮、憂鬱、和憤怒,就從最初癌症的診療過程,一直伴隨著我們到適應新的生活方式。

「焦慮」的感覺最早出現。突如其來的疾病,將打亂自己的人生安排,不知何時康復。即使對生死豁達,面對罹癌這件事也輕鬆不得。

等情緒好不容易平復,「憂鬱」跟著出現了,因為我們會發現生活中失去了很多的東西。自己在家庭、職場、朋友間的角色突然間轉變了;原本照顧人的,變成被人照顧。原本發號司令的,變成聽從他人意見。原本習慣付出的,變成等待他人協助。辛苦了好些年,好多事情還有待實現,很多的人生等待去享受的,然而生病卻在短短的時間內,讓生活中原本的意義失落了。病人必須忍受工作被迫停擺,需要調整生活重心和目標,以及修正自己看待生活意義的方式。

癌症彷彿是一個讓人費解的謎。我們會自問,一向作息規律,不菸不酒不熬夜,天天早起流汗運動,沒做過壞事,為什麼癌症無端找上門來?如果每年定期健檢,還特別自費做了防癌套餐,也聽醫師的建議追蹤觀察,結果還是得到惡性的診斷,就更讓人感到「憤怒」的情緒。

 

重新找到生命的兩大力量:陪伴與體諒

在抗癌的過程中,家屬的陪伴與體諒是支持病人的力量。癌症病患的情緒常常會有波動,但往往身旁的親朋好友會不知道如何應對。

生病所承受的心理壓力不是一般人容易想像的。每逢接近追蹤檢查的日期,癌症復發的恐懼感便會湧現,彷彿等待判決的心情。但是另一方面,賀爾蒙的缺乏、藥物對於身體感官的影響、伴侶間的性生活以及親密關係的變化,往往不知不覺使情緒起伏跌宕。病人應學著察覺自己心情的變化,並且與伴侶或家人分享,也跟醫師合作尋找可能的原因,讓家人陪同自己理解所經歷的感受,讓抗癌的旅程不孤單。

要減輕心理壓力,重新找回正向的生命力,我們應該把重拾原本家庭、工作、朋友之間扮演的角色,當作唯一要自己負責的事情。讓生命活得更精彩,也把生活留給自己與家人。至於抗癌的重責大任,就安心地交給醫師吧!光陰不待,與其擔心受怕,不如加倍享受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