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屏輝 醫師
臺大醫院胃腸肝膽科
台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臨床助理教授
近年來,台灣社會在飲食方面變得愈來愈西化,加上工時長,工作壓力大,少運動的生活型態,使得一般民眾出現肥胖問題及代謝症候群的機會大為增加,胃食道逆流症的發生率因此節節上升,目前已成為胃腸科門診最常見的疾病。
胃食道逆流症的發生原因
當食道與胃部交接處的下食道括約肌因為腹部肥胖、腹內壓增加、老化、菸酒、藥物或食物等原因而鬆弛,出現食道裂孔疝氣,或是胃排空的時間較慢,胃裡的胃酸或其他內容物即容易逆流到食道裡;此外,菸酒、刺激性食物、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等,也會導致胃發炎及胃酸過多,容易產生胃食道逆流。
胃食道逆流症的常見症狀
胃食道逆流症的典型症狀包括有胃酸從胃逆流上來食道,造成口腔或喉嚨有酸酸的味道(溢赤酸)或胸口灼熱(火燒心)等,特別會在吃得很飽、彎腰、平躺或夜間睡眠時發作,嚴重時常會影響患者之生活及睡眠品質。此外,胃食道逆流症也可能以非典型的症狀來表現,如胸痛、長期咳嗽、喉嚨異物感及聲音沙啞等,這些症狀常會使患者以為心臟、呼吸、耳鼻喉科等方面出現問題,最後輾轉才被診斷出來是胃食道逆流症。
胃食道逆流症的診斷
1.胃鏡檢查:
是目前用來診斷胃食道逆流疾病最常使用的工具。內視鏡一方面可以觀察食道黏膜發炎之情形(即所謂的糜爛性食道炎),亦可發現是否產生胃食道逆流症相關的併發症,如食道狹窄、巴瑞特氏食道或食道腺癌,可直接進行切片檢查,確定診斷。內視鏡檢查下若無紅腫發炎、糜爛、潰瘍等變化,則可能為非糜爛性逆流疾病。
2.食道壓力檢查:
有時胃食道逆流患者會合併食道運動功能異常,而出現吞嚥困難或胸痛等症狀,若未能接受食道壓力檢查加以鑑別診斷,使用傳統抑制胃酸藥物效果就會不良。近年來,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已發展出高解析度食道壓力檢查,導管有22-36個壓力偵測器,並以彩圖顯示壓力變化,對食道蠕動功能提供更精確的評估。
3.多管腔食道內阻抗併酸鹼度檢測儀:
此儀器是放置於食道的一個細長的感應器,具有多個通道,同時有阻抗檢測及傳統食道酸鹼測定儀的功能,藉由阻抗的變化可以偵測出胃食道逆流的出現,酸鹼測定儀進一步可將逆流分為酸性及非酸/微酸兩大類,因此能診斷傳統內視鏡檢查不出之病因,此檢查也多用於傳統藥物治療效果不良的胃食道逆流患者。
胃食道逆流症的治療方法
1.調整飲食與生活型態:
胃食道逆流症多與肥胖、飲食及生活習慣不良相關,因此,調整飲食與生活型態非常重要。保持規律的運動習慣及伸展操,以降低腹圍及腹內脂肪,避免暴飲暴食,餐後不要立刻平躺,飯後多散步以幫助消化,睡前4小時不要進食等;平時避免煙酒習慣,氣泡飲料或其他過甜、過酸的飲食也不可過量,以免胃酸分泌過多或是食道下括約肌過度放鬆,導致胃內食物或酸水逆流。
2.內科藥物治療:
胃食道逆流症治療常用藥物包括利用酸鹼中和原理的制酸劑,抑制胃酸分泌的第二型組織胺拮抗劑及質子幫浦抑制劑;其中質子幫浦抑制劑抑制胃酸作用強,藥效持續時間久,目前是治療胃食道逆流症效果最好的藥物。此外,促進腸胃道蠕動之藥物,也可以增加下食道括約肌的收縮及促進胃之排空,減少胃內容物逆流到食道的機會,也有輔助的效果。非糜爛性逆流疾病的患者治療見效的療程較長,效果也較差,常須合併多種藥物治療,其中包括精神科常用之使心情放鬆的鎮靜安眠藥物及各種抗憂鬱藥物。
3.巴瑞特氏食道的內視鏡治療:
巴瑞特氏食道是癌前病變,發展出食道腺癌的機會較大,因此,巴瑞特氏食道患者需要接受內視鏡定期檢查。若有發現黏膜開始產生分化不良病變,則需要進一步以射頻燒灼術或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加以治療。
4.外科手術治療:
當保守藥物治療無效時,有時仍需藉由外科手術來治療。目前最常使用的術式主要為腹腔鏡下胃底折疊術,利用患者自己的胃底部,拉上來包裹住食道下端縫合,增加食道下端阻力,減少逆流。